术语科普 | 新医科,为我们带来什么?
1 新医科的提出
新医科是指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其特点是新兴和智能,是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的融合[1]。
2 新医科建设的背景
2.1新时代提出了高质量医学教育的新要求
一方面,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卫生两个重要领域,推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卫生和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健康的高质量需求,推动医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030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具体目标,这就意味着“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大量优质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从而对我国医学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高质量”是新医科题中应有之义[2]。
2.2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创了医学教育新业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推动卫生健康行业形成新业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卫生健康行业智能化对医学教育提出新要求。临床诊疗、医疗装备、新药研发、临床技术与决策等都呈现出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特征,新一代医务工作者必须适应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新要求。二是新技术正在不断改变医学教育生态。迅速发展壮大的全球化、网络化的知识学习平台,推动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新一代医学生必须为适应这种转变提前做好职业准备[2]。
2.3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引领世界新趋势
百年来世界医学教育经历了3代改革:
第一代改革是20世纪初启动,其突出标志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第二代改革是20世纪中期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创新;
第三代改革是最新提出的以系统为基础的岗位胜任力培养改革。
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逻辑和趋势,为我国新医科建设提供了参照。一方面,医学学科体系呈现整合化趋势。三代医学教育改革,遵循着医学知识的内在生产逻辑,不断弥合科学与人文、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缝隙,医学学科体系呈现出整合化趋势。另一方面,医学教育组织变革呈现系统化趋势。纵向上从大学学术中心向初级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医疗中心拓展;横向上形成了地区或全球网络系统、医学教育联盟等联合体,新一代医学教育组织形成了多中心、全球化的医学学术系统[2]。
2.4 新健康风险的挑战亟需医学人才新思维
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变化,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新医科需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强化“三全”健康思维[2]。
一是“全过程”健康思维,医学不能仅靠临床医学,还需要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康复医学等健康全过程协同;医学要覆盖人类生命全周期,形成从胎儿孕育到生命终点的全过程健康服务;
二是全人群健康思维,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全人群健康;
三是全方位健康思维,现代医学涉及环境、生物、医学、工程、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逐步形成了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务工作者理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卫生体系改革需要,培养全方位健康思维。
3 新医科建设院校
传统医科可能对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要求较高,但“新医科”因为引进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强对数学、物理学科的学习。
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开始探索“新医科”发展,如浙江大学有3所附属医院入选,是高校中入选数量最多的。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7所高校各有2所附属医院入选新医科院校。
我国还有多所高校同时推进新医科建设,基础医学有9所高校入选,临床医学有8所高校入选,药学有7所高校入选,中医学有6所高校入选。
4 新医科建设如何推进
所谓“新医科”,实际上就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打破传统和常规模式的探索改革。加强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医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其在推进新医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强化“五个结合”[3]。
4.1 强化基础与临床结合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新医科建设首先要从内部重塑,加强医学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深度融合。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要打通路径,深化校本部各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例如探索在校内相互聘用在编在岗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人才使用效益,提升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及临床诊疗水平,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张皮”的状况。
4.2 强化医理结合
医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学教育,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是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底色。医学学科与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强大的理学类课程作为基础和支撑,医学教育容易陷入凌空蹈虚。
科学思维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强化医理结合的落脚点,是要培育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全面组织修订现行的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建设理学类课程,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突出医学特点,整合、修订理学类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3 强化医工结合
医工结合是当下新医科建设的最大热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使医工交叉融合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
当前,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材料与3D打印、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医院自动化服务等已成为医工交叉融合的热点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嗅到先机,在新医科建设中将医工交叉融合作为重点领域。
围绕新医科建设,要大胆探索建设“医学+X”专业。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医学与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结合,将激发出无限潜力。同时掌握现代医学与新兴工程技术的智能医学工程人才,无疑是未来医疗领域的紧缺人才。
4.4 强化医企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伴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医疗产业化进程也不断加速。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若干年,新的医疗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将会产生。
加强医企结合,能够精准把握人才的需求导向。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精通医学、懂得最新科技、能够引领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从这个角度而言,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大胆走出校门,睁眼看世界,掌握和了解未来社会、企业的需要。加强医企结合,让人才需求端提早介入供给端,以需求导向推进医学人才供给侧改革,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升。
加强医企结合要在科技创新合作上下功夫。“工业母机”近来成为一个热门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依赖进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学研究与企业开发脱节。加强医企结合能够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建立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医疗产业体系。
4.5 强化医文结合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还是人学,既要治病又要照护心灵。因此,新医科建设要注重强化医文结合,把“医者仁心”作为培养宗旨,努力提升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医德修养、伦理决策与沟通能力等。
加强医文结合,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注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在塑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
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技能,还要兼备敬畏生命、关爱他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广大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这对于新时代的医学生而言,是极其生动的人文精神教育启蒙。
“新医科”建设战略,也进一步扩展了护理人员的感官,延伸了护理人员的触角,使其能够对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疾病进展、治疗依从性等进行远程动态监测,以便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精准健康管理;护理机器人将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使老年人获得及时、高效而且有温度的照护。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医工跨界融合,培养出层次高、专业精的复合型护理人才,丰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这是护理学科自身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新医科”建设的主动应答[4]。
RECOMMEND
推荐阅读推荐阅读